(原标题:科大讯飞变更募集资金用途中利网,24亿投向算力)
9月29日,科大讯飞披露《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(修订稿)》,拟变更募集资金用途。
此前中利网,公司在8月21日的预案中提出拟向不超过35名投资者募集资金不超过40亿元,其中32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最新披露的公告显示,公司调整方案,将募集资金中的24亿元用于算力租赁专项支出,另有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,整体融资规模保持40亿元不变。
业内人士指出,此次调整不仅是财务上的结构优化,更透露出科大讯飞在大模型时代的战略取向。大模型研发的关键在于算力,而算力的投入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效率与竞争地位。若企业选择自建万P级算力集群,不仅建设周期长、投资规模大,而且需要动辄数百亿的资金。
根据市场粗略测算,目前每千P算力租赁(约400台)费用在1.3亿至1.5亿元/年,按5年周期计算,万P算力的租赁总费用约65亿至75亿元。而相比之下,科大讯飞此次融资中单独划出的24亿元专项算力租赁资金,相当于自建成本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中利网,具备显著的经济优势。
这种优势的背后,既有市场机制的灵活性,更反映了国家战略的支持。国务院在2025年发布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“强化智能算力统筹”“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的工程落地”。在此背景下,算力租赁及国产化适配模式不仅具备经济合理性,也在政策层面获得强力支持。
作为国内率先实现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的企业,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在核心能力上持续对标全球第一梯队,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。
从运营角度看,算力租赁模式不仅能降低资本开支,还能让企业更灵活地匹配研发与应用的实际需求,避免算力闲置和资源浪费。在应用快速迭代的大模型产业,这一策略有助于科大讯飞更快实现技术落地和商业转化,提升持续竞争力。
资本市场人士分析认为,科大讯飞此次再融资的修订稿释放了两个信号:一方面,公司并未扩大融资总额,保持了对股东权益的稳定预期;另一方面,通过将资金用途精准投向算力租赁,公司正以最具经济效率的方式加速AI战略落地。这也意味着,在自主可控大模型赛道上,科大讯飞不仅有技术实力,更在成本与效率层面获得了“国家队”的优势支撑。
在生成式AI的竞争中,谁能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取并利用算力,谁就能在未来占得先机。科大讯飞的选择,正是这一逻辑的最新注脚。
中利网
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